
梁王臺又名棲霞山,在今單縣城西南堤角高埠處。早在西漢文帝年間就已得名。據民國本《單縣志》載:“漢文帝十一年,劉恒封其子劉武為梁王于睢陽。梁王好營宮室,建東苑延亙三百余里。單父在其內”。并在棲霞山營造宮室高臺,為游獵、休息之處。梁王每次來游,大都樹石題詞。
梁王臺(棲霞山)景色綺麗,古人專有古詩一首贊梁王臺勝景:
有山不數仞,乃近城南堤。秋崖生紫翠,林越蕩煙霓。
夕陽透錦梭,掩映相低迷。迥無塵埃擾,而有幽人棲。
我來聊乘暇,披云一攀躋。安得謝輪鞅,鹿豕同招攜。
當夕陽西下,房舍屋宇已被薄暮籠罩時,棲霞山上仍余輝燦然,浮云俱其上,繽紛如錦,故棲霞晚照成為單縣古八景之一。數千年來,棲霞山美景吸引著眾多的文人墨客、達官貴人和布衣淑士,他們紛紛慕名來游,或登高遠眺,或馳馬逐鹿,或杯斛豪飲,或詩詞唱和。唐代大詩人李白居單時就多次登臨棲霞山梁王臺,有詩《送族弟單父主薄凝攝宋城主薄至廓南月橋卻回棲霞山留飲贈之》為證:“……賢豪相追餞,卻到棲霞山。群花散芳園,斗酒開離顏。樂酣相顧起,征馬無由攀”。他和親朋友好陶醉在棲霞山美景中,流連忘返,斗酒驅馬,放浪形骸。后再游棲霞山,醉臥在孟氏桃園中,面對滿樹燦然的桃花,狂飲不羈,感事傷懷,揮筆寫下《登梁王臺棲霞山孟氏桃園中》:
碧草已滿地,與柳梅爭春。
謝公自有東山伎,錦屏笑坐如花人。
今日非昨日,明日還復來。
白發對綠酒,強歌心已摧。
君不見梁王池上月,昔照梁王紅顏酒。
梁王已去明月在,黃鸝愁醉啼春風。
分明感謝眼前事,莫惜醉臥桃園東。
唐代大詩人靈一亦多次游歷棲霞山。作為佛家弟子,領略大自然的風光選擇角度又有與眾不同的地方。他的《棲霞山夜坐》一詩寫道:“山頭戒壇路。幽映云崖側。四面清石床,一峰苔蘚色,松風靜復起,月影還開黑。何獨乘夜來,殊非晝所得”。清代兵部尚書劉峨也游歷過棲霞山,并賦詩曰:
梁王游觀定何處,李白酣樂亦長語。
兩家遺跡同掃除,來者脈脈去者倨。
有客立馬臨斜陽,就中頗愛青蓮狂。
青萍宰割不得志,鞭馬岐路成滄桑。
滄海桑田,時光變幻,而今的棲霞山雖已失去往日的光輝,但遺留的一處大漢古景梁王臺,一棵茂密的參天古柏,依然迎送朝日余輝,靜觀風云變幻。